首 页
国发中心
保险学人
动态报道
保险理论
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
案例研究
教育培训
检索中心
BBS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保险理论
>>>
保险与金融
>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现在要做两件事
斯蒂格利茨
中国在过去25年中,从开放门户走向市场经济,取得了稳健快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成功也引来很多问题:中国经济是不是过热?政府在解决过热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也招来了嫉妒,有人说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按照游戏的规则来办,说人民币是受到中国政府的汇率操纵,没有真实反映人民币的价值等等。
今天我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下点评。中国经济发展持续的时间长、速度快,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作为发展中国家,它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欧美国之间的距离还是非常大的,所以必须要快速发展经济,才能够迎头赶上,缩短差距。
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领域是不是存在经济过热的问题,我觉得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上海的房地产已经出现了过热的情况,钢铁行业也出现了过热,还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都是政府要关注解决的问题。如果在某些特殊领域的确出现了经济过热问题的话,政府该用什么措施机制来进行调整?一是通过利率机制来收缩经济,二是通过政府的行政手段。
就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以及遇到的问题性质来说,我个人会选择政府的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利率来进行调整。如果中国政府把利率提高,对房地产泡沫的打压作用其实很小,但是相对比较贫弱的企业就会受到破坏性的影响。而这些工厂、企业对中国长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打压它们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利率手段的影响面很广,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手段。但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就只有政府唯一可以调控的措施,也就是机制。从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看,我觉得更适合采用行政的手段,包括限制投机性房地产开发土地的使用,提高抵押的要求。对于像中国这样市场经济没有达到完善要求的国家来说,我觉得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应该配套使用。
接下来我谈谈眼下世界上争论最多的问题,即对于美国来说,中国巨大的贸易盈余怎么来理解。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导致美国国会有些议员要求人民币升值。记得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国财政部曾对中国政府说希望中国维持固定汇率制,不要动,要稳住,可现在又说要浮动,从这种政策的矛盾,可以看到美国政府的虚伪和政策的不一致性。
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原因是否在于中国?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在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有问题,美国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措施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震荡。但是美国不愿意承认是因为它在宏观经济方面犯了巨大的错误,所以要找理由加害于人。其实,在调节外贸盈余这方面,除了调节汇率,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提高出口税的方法,这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比较小。如果让人民币升值,影响的不仅是贸易,而是经济生活的每个方面,城乡差距也会进一步加剧。目前中国的贸易盈余属于短期现象,征收出口税、减少盈余达到平衡后,出口税可以逐步取消。
如果中国的贸易盈余非常大,就需要进行长期调整,但是也要注意时间和方法,以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不少人说,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过于乐观,但我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以前按照10%、20%速度来增加出口是没有问题,因为贸易国还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但现在有一些出口伙伴国的市场已饱和。
中国政府应该注意怎样开拓培育国内市场。实际上,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它现在鼓励少储蓄多消费。中国消费者喜欢储蓄而不愿意消费,这对于西方国家只消费不储蓄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只储蓄不消费,国内市场就无法培育起来。我对于中国政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是建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即把退休金、养老金、保险、医疗保险等这方面的事情都做好。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人们后顾之忧少了,就乐于当期多消费而少储蓄了。建立坚实的社会保障体系网络与中国政府打造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国内社会的发展。
另外,当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时,也会碰到其他各国都会碰到的同样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特殊利益团体的问题。在美国,就是能源和军用器械行业,这些特殊利益群体对国家政策的左右力是非常大的。实际上中国也已出现了这种苗头。中国是世界上汽油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所以私家车拥有量会大幅增加。这对于生产汽车的厂商来说,他们会非常高兴。但要考虑到中国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它应该考虑的不是发展私家车,而是发展公共交通,这既可以解决交通问题,同时还能增加就业岗位。但如果只考虑特殊利益群体来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话,就会出现该发展的不发展、不该发展的却在大肆发展的危险。
总之,现在我们要做两件事情,一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公开透明,二是要防止特殊利益群体对政策的左右及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
原载上海证券报
更新日期:
2005/7/13
阅读次数:
1661
上一条:
吴庆  谁来为存款保险制度保险?
下一条:
李剑阁  激励机制、道德风险与市场基础
【我想发表评论】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斯蒂格利茨 中国现在要做两件事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器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2000: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网站管理
:
chinagfc@chinagfc.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