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保险理论>>>保险与金融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年度报告(一)
民生证券研究所

     主要观点  

    2002年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的一年。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困扰和影响下,股市仍呈现出一些复杂特征。当年,上证综指经持续阴跌整理,收于1357.65点,重新回到了三年前的起点  

    2003年的股票市场整体处于转型、调整时期,股指的走向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因素。我们预测2003年上证综指将维持震荡盘整回复的格局,预计该波调整时间段可能要27.5月左右,在2003年8月底左右才会出现新一轮上涨行情;2003年可能会有1-2波中级反弹行情,运行区间可能在1166-1726点之间  

    2002年证券市场回顾  

    2002年是中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一系列相关政策颁布,机构投资者被放到突出的位置以超常规的速度来发展,QFII被作为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年的12月份正式出台,市场投资者在持续低迷中被赋予了更多的理性色彩。  

    2002年的中国股市,以充满憧憬与期望开始,以充满无奈与失望结束。指数疲惫地回到了3年前的起点,期间的二次突发性反弹都是套牢行情,给市场留下了难忘的伤痛。  

    2002年股指运行轨迹(以上证指数为例):2002年初,由于受国有股减持政策不明朗和"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不被市场认同等因素影响,1514点和1550点这两个曾被认为牢不可破的政策底被轻易击穿,股指不但一路跌至2000年股指的起涨点1340点,而且股指还下探至1339点;随后,在政策面转暖的预期、降息利好等综合因素影响下,股指在成功构筑小双底之后,放量上攻至3月21日的1693点,完成第一次反弹。之后大盘又进行了深幅的调整,调到了1455(点,然后大盘在停止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引导下产生了第二波反弹行情,即6·24行情,反弹至1749点。然而,6·24行情只是昙花一现,从6月下旬到年底,市场运行的主基调是持续阴跌整理,跌幅达22%,收盘于1357.65的低点。  

    总体而言,2001年、2002年两年的下跌,刚好将2000年的涨幅吞噬掉。从年K线分析,两根阴线吞噬掉一根大阳线。2002年的股票市场是超跌后的平衡市,市场运行轨迹呈现抛物线型,市场的获利机会主要在于大盘的超跌反弹,这就是2002年行情的主要运行规律。  

    回顾2002年,我们发现在市场内外诸多因素的困扰和影响下,中国股市呈现出如下一些复杂特征。  

    (一)宏观经济向好股市持续下跌  

    近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在2002年开始显现出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200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扭转了上年增速逐季下滑的势头,出现持续加速增长态势。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2000多亿元,增长8%,高于年初预计的7%左右的增长水平,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历史走势来看,1991年到2001年的10年间,股指与GDP增长率基本呈正相关关系,GDP增长率的上升趋势往往能够及时有效地在股市中得到反映。然而,2002年的股指走势却并没有反映出GDP良性增长的势头,下半年以来股指走势日渐疲弱,与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背道而驰。  

    (二)政策导向积极市场人气低迷  

    从导向来看,政策面的取向是积极的,权威人士及舆论也对证券市场给予了有积极导向的评论。继2001年管理层暂停减持国有股及下调印花税之后,2002年年初以来,股市利好的政策措施频频推出:2月20日,央行宣布降低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4月4日,证监会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税务总局下调证券交易佣金,规定证券交易佣金实行3‰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5月20日,恢复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发股方式;5月29日,首只进行100%配售的新股精伦电子公开发行;6月1日证监会公布《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对于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条件和程序给予明确规定;6月20日上交所推出180指数,并于7月1日正式对外发布,意在树立理性的投资理念,增强投资者信心。6月24日国务院决定,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等等。这一系列政策着眼点是多方面的,从降低交易成本、促使资金流向二级市场、引进外资到降低扩容压力以及推出上证180指数稳定市场信心,以至最终叫停国有股减持,这些重大政策的强烈冲击力撼动了疲弱的市场。下半年,证监会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管理,提高了增发新股的门槛,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及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先后与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些利好举措充分显示了管理层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

    然而,市场运行的根本趋势并未发生变化,调整和低迷始终是年内多数时间的市场主导特征。市场走势与政策导向出现了严重的背离。2002年以来,股指除了在几次重大利好出台当天走出了近乎亢奋的走势外,其余多数时间走势都很疲弱,尤其是6·24之后,市场不但没有出现预期的稳步回暖的走势,反而踏上了持续半年时间的漫漫熊途。巨大的政策利好对股市的正面影响消失得无影无踪,充分反映出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的分歧和矛盾。  

    (三)场内交投清淡场外资金充裕  
    成交低迷是2002年行情的重要特征。2002年内除了两会期间和6·24那一周等少数时间段外,市场在多数时间内都呈缩量运行态势。2002年上半年沪市日平均成交金额为80亿元,下半年的日平均成交金额为56亿元。从成交量水平来看,目前市场的成交状况已经回到了1998年以前的水平,而当时的市场规模还不到现在的一半,行情低迷的程度可想而知。  

    但2002年的场外资金却并不匮乏。经过2001年的增资扩股热潮,目前120家券商自有资本金规模在1200亿元以上,委托理财资金规模超过1500亿;2002年基金的规模也空前扩大,目前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合计可以实际调用的资金超过600亿元,成为2002年股市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另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前3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9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广义货币M2余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5.9%和16.5%,2002年前3季度现金累计投放54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投放133亿元。  

    (四)持仓成本趋同波动空间缩小  

    从2002年的市场成本分布情况来看,平均持仓成本主要在1650点附近,成本结构较往年单一。就2002年年末沪指而言,其60日均线位于1525点,而半年线在1592点附近,而年线则位于1596点附近,这些均线所处的位置可以认为是不同时间段的市场平均成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02年9月底和10月初,包括年线、半年线、季线、月线在内的几乎所有长短期均线都汇聚在了一点,这样的均线排列只在1995年7月和1998年1月出现过,说明市场的平均成本已经高度趋同。比较2001年与2002年的股价结构,可以发现2002年两市中高价股急速减少,低价股队伍则不断扩大,股价结构趋同的趋势十分明显,股价结构已经由以前的高价、中价、低价次第排列的格局,逐渐演变为了中低价股一统市场的局面。  

    (五)盈利模式旧的已去新的未成  

    由于市场换手率的下降、管理层对市场的监管加强,使得过去市场主要靠集中投资的盈利模式(即坐庄)发生改变。基金或券商等主力机构开始改变投资策略,进行分散投资。而分散投资的盈利预期只有三个:上市公司分红;中小散户抬轿;更大资金的解救。由于旧的控盘炒作模式被市场否决后,机构投资者目前还没有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替代模式,于是你分散投资,我也分散投资,形成有人坐轿却没人抬轿的局面。  

    (六)资金流动异于往年  

    机构重仓股,在往年的市场中即意味着强势股。但2002年没有应验,大部分机构重仓股反而成为弱势股的代名词。据统计,在2002年,四类股票成为市场下跌的主要动力:第一类是以大唐电信、中兴通讯、东方钽业、长江通信、安彩高科为代表的老成长股;第二类是以青岛海尔、四川长虹、五粮液、广州控股为代表的绩优蓝筹股;第三类是以北大高科、升华拜克、宁夏恒力、四维瓷业、红河光明、丰乐种业等机构参与程度较深的品种为主;第四类是以次新股板块为主,如凯乐科技、山东金泰、冰山橡塑等。  

    据有关统计分析发现,大盘股或相对业绩较好股票的跌幅整体上均小于上证综指的跌幅,而绩劣股板块与老成长股板块走势最差。市场不再惧"大"盘股,绩"优"型股票的整体走势也确实要比大盘强。说明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已经发生变化。2002年全年呈现资金的净流出,2002年前上市的股票市值下降约10%,同期指数跌幅13%。资金流向从小市值、差业绩向中等偏大市值,业绩好的品种上流动,而且从市值角度分析,存量资金从小市值绩差股向大市值业绩较好的股票流动。  

    (七)壳资源贬值重组股风光不再  

    资产重组在中国证券市场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2002年的重组热明显不如往年。随着退市制度的逐步实施,ST、PT类公司的壳资源价值也逐步下滑,加之市场低迷,由此也导致重组股的市场定位出现明显下移的态势。2002年跌幅前十名中,以ST春都为首的"ST"类个股在前六位中占居四席。随着大牛行情的逝去,各式各样重组的面纱被纷纷掀开,市场为之哗然的同时,也给市场重组热泼去一盆盆冷水。2002年十大牛股中,重组股仅健特生物一家,居第六位,涨幅仅65.33%,远远没有2001年的风光。  

    目前国内市场与周边股市的股价结构相比较,绩差股在市场的定位明显高于周边市场,是市场中相对定价过高的一个板块。  

    2003年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分析  

    (一)宏观经济背景  

    2002年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宏观经济出现了稳步回升的好形势,全年经济增长达8%,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使人们增强了对入世的信心。  

    展望2003年,从国内来看,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将推动各项改革事业向前发展,从而为2003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重要制度与环境保证。2003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入世的积极效应将会进一步体现,外商投资将进一步加大。在2002年形成的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旅游和教育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对2003年的社会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我国制造业和相关服务的快速增长,扩大内需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将逐步提高,将会大大改善内资企业的发展环境,刺激国外和民间投资稳定增长,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世界经济自2001年陷入2.2%的增长低谷后出现转机,进入了一个增长相对平缓的时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3.7%,使我国经济运行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
  
    鉴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整体比较有利,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们和部门乐观地预测,2003年国内经济环境基本稳定,如果不出意外,200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可达7.9%至8.2%。  

    (二)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为中国股市营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并直接推动了股市的发展,使中国股市在过去的十年中从无到有飞速发展,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资本市场。截至2002年年底,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达1223家,市场总值大约3.83万亿人民币,流通市值接近1.25万亿人民币。从图中可以看出,股票市场在1995年中期至1997年中期,其发展速度超过GDP的增长;在1997年中期到1999年中期股市有所调整;1999年中期到2001初,股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股市随后开始调整。  

    由于受国有股减持和市场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开始出现负增长,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均分别比2001年大幅下降11.93%和13.68%,流通市值仅占GDP的0.12%,与国内生产总值8%的增长出现了较大的背离,这种背离只是暂时的,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规范,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投资者日渐成熟,我国股市将恢复与经济的同步增长,股票流通市值将恢复到其应有的水平,股指也将出现恢复性的上扬。  

    根据相关模式计算,我们预测2003年,沪市综合指数最高点位为1649.40点。  
  
出处: 全景网络
 
更新日期:2005/4/20
阅读次数:1669
 
上一条:王颖 徐淼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对保险业影响
下一条:周宏  中国投资银行业旧格局面临挑战
 
 【我想发表评论】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民生证券研究所  2002年中国证券市场年度报告(一)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器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2000: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网站管理chinagfc@chinagfc.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