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保险理论>>>保险与金融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考
王颖 李浩勇  中国银行总行

  摘要:利率反映借贷资金的价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变量,但只有市场化的利率才能够真正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利率市场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宏观和微观条件,因此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出发,对茬既定条件下利率快速市场化的后果进行了理性预测,然后强调微观经济主体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最后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策略。



  关健词;利率,利率市场化,策略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变量,根据凯思斯的观点,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作为中间变量传导到实际的投资、产出等国民经济目标变量并引起其变化的。所以,利率成为了经济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利率市场化的宏观和微观条件



  1.宏观经济稳定。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是货币政策得以影响国民经济实际变量的中介条件。当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时候,其效果都是通过利率传导到国民经济的实际产出,利率的变化会带来宏观经济实际变量的变化。利率还是影响国民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易于波动,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利率的波动,经济会以更大的幅度波动,那么对经济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2.资金声场的供求大致平衡。市场化利率的重要特征就是利率水平由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那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资金必须作为商品而存在,也就是资金的商品化。另外,为了防止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经济的大幅度波动,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应当是大体平衡的,这样,利率水平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3.微观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独立性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中,其中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实现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比如,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增加政策导致利率下降的过程,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在这方面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个人感觉到自己所持有的货币量多于其需求量,他才会去购买债券,从而导致这以后的各种变化。一个理性的经济个体在这个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说,企业必须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法人主体,而金融机构也必须具有决策的独立性,只有这样,二者才能够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出发来决策,以满足市场规则及需要。



  二、利率市场化在既定条件下对银行业的影响



  1.盲目快速利率市场化将会引起利率的上升。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削弱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掌握着大量的资金,机构庞大,在某些关键领域拥有独有的控制权,所以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它的这种垄断地位仍然会长期的存在。



  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经营的管理体制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最终的代理人是基层行,利益追求和风险约束最终由它们实现。那么,基层行领导就可能按照自己本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追求最大化的利益。由于在可能的情况下,贷款的利率越高,银行的收益越高。因此在这种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每一个基层银行都存在着抬高贷款利率的倾向。如果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一个银行过高的贷款利率会被其他银行的竞争所抹杀或受到牵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变种处于垄断地位,一旦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利率,某些银行机构可能根本不考虑其总体行业对贷款风险和收益的评估,而尽可能将自己的贷款利率提高,从而使市场总体的利率水平有所升高。



  根据麦金农和肖的理论,发展中国家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金融抑制”,而利率管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信贷控制又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化程度低、金融不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保证国有企业“投资饥渴”所需要的低价资金,我国在很长时间内选择了低水平利率管制,并在随后的安排中限制了存款的利率。



  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制度的变迁,低水平的利率管制的效率损失逐渐上升。可以预测,这种利率管制政策会对未来经济的增长造成更大损害。



  2.利率市场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很难实现。实行市场化利率最主要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利率在调节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条件下,这一目标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很难实现,原因如下:



  国有企业有其自身特有.的行为特征和产权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其经营者在长期目标上由于自己任期的不确定性往往表现为非经济目标(例如行政的升迁目标),所以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化的倾向。实现短期成本的下降和利润的增加固然重要,但企业能够运行并实现规模扩张,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来说更重要。因此,对于某些国有企业来讲,只有资金可得性的限制,而不存在资金价格的约束。即使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水平会上升,但是并不会抑制资金的需求。国有企业不计成本会将高利率资金大部分吸纳,再加上利率上升会使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更少,最终导致资金的流向更加不合理。



  3.银行业垄断格局加剧。从国外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可能导致大批中小银行倒闭。就我国而言,我国银行业市场是一个由国有商业银行及其变种组成的垄断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在争夺优质大客户、提高信誉度、获得国家信用保证等方面可能更不利于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



  1.建立科学完善的资金定价机制。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一定要彻底打破“银老大”的思想,树立靠竞争生存的自立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将许多原来由中央银行统一管制的金融产品价格的确定权下放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产品定价过程中,不能从利润着手哄抬贷款利率。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利率执行中的行为人,使其行为符合有关规定,防止不法行为,在准确反映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具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2.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都出现了金融动荡,甚至引发了破坏力极强的金融危机。虽然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是几乎所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当局没有及时制定或有力实施审慎的监管条例,致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迅速上升,并导致最终破产。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体系,使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手段和利率手段能够协调运用,密切配合。



  3.从经济系统的全局分析实现利率市场化。经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当中,利率要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杠杆,必须使经济主体—企业在借贷资金时对利率有一定的敏感性。如果企业对于利率的变动不敏感的话,利率市场化最终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实体部门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步进行。



  推行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进——步发展资本市场,使大量的资金在银行体系之外对银行形成压力,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才能有条件推进。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多样化,逐步降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通过非存贷款金融业务的发展来实现的。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的金融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财政政策的改革都密切相关,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一致地进行。



  我国应该抓住时机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在不断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独立性的前提下,按照“从局部到全体、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具体的步骤应该是:先增大贷款利率的浮动,然后再放松对存款利率的控制;在放松存,贷款利率控制时,先给新兴商业银行一定的利率自主权,然后再扩大到全部商业银行;先实行利率的比例浮动,然后过渡到利率上限控制,在条件成熟时放开利率。最终让市场化的利率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杠杆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原载《经济问题》2006年第06期)
 
更新日期:2006/9/6
阅读次数:2274
 
上一条:刘春泉  金融混业不宜操之过急
下一条:刘明康  金融创新:中国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想发表评论】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王颖 李浩勇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性思考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器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2000: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网站管理chinagfc@chinagfc.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