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发中心>>>国发视点
加快保险发展 注重理论创新
张洪涛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保险学系主任、国发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将之创造性运用在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尽快把保险业做大做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服务,这是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年中全国保险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主要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保险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实践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彻底改变中国保险业理论创新滞后的现状,使现代保险理论创新为加快保险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成为当前保险业界各项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保险理论创新必须关注保险业宏观层面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从主要矛盾的演变趋势中寻求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当前,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就是保险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实践证明,宏观经济运行与保险产业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只有宏观经济保持健康地运行,保险业发展才能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成长空间。而保险业的发展也只有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土壤中,切实满足并不断服务于各项新的社会需求才能获得本身发展的原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不断面临、反馈并总结出实践中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动向,从而为理论创新带来鲜活的思维动力。

  一般来说,保险业宏观层面的矛盾问题主要集中在总量发展指标上的协调与匹配,比如关联结构指标、增长效益与速度指标、市场就业指标等。它是保险业各项宏观职能在运行中的具体实现形式与综合反映。比如保险经济补偿职能的运用可以形成保险业规模收入(保费)增长,进而产生保险业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就业、速度比例与结构指标,同时保险经济补偿职能也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分配活动,又反过来影响保险业宏观各项指标的相应比例与结构调整。因此,关注保险业宏观层面的主要矛盾研究,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对现代保险宏观职能发展体系的各项内涵特征及其运作机理的探讨,理解并掌握其有序、稳定与互为协调的发展运营特性,从而获得对主要矛盾趋势演变的内在本质的把握,这对理论创新研究的推进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原动力,同时也是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实践理论、发展理论的内在生命力所在。

  二、保险理论创新必须深刻理解市场一体化的本质,致力于从产业整合角度拓宽研究视野。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开放保险业的过渡期间,我国保险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中国保险业在自身发展体系尚未完善的同时,必须快速适应现代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国保险业在自身国内市场尚未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必须面对跨国竞争对手的短兵相接,并且要与国际同仁一并角逐全球化的市场;中国保险业在自身分业经营的体制下,面临的却是融合经营体制下跨国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全方位的出击。如何迅速适应并构建完善中国自身现代保险业发展体系,紧抓机遇,变挑战为动力,这对提供前瞻性、政策性、可操作性的保险理论创新研究工作提出了直面的需求。满足这一需求,关键在于如何深刻理解全球保险市场一体化竞争的特质及各项产业发展与保险金融资本融合的规律。在这方面,保险理论创新同样可以从现代保险宏观职能发展体系中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现代保险资金融通职能表明,保险基金可以在一定时间与空间上与其他产业的价值链发生作用,从而实现双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整合效应。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对接,在产业融合层面上确保了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延续,并最终有利于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协和竞争的展开。

  保险理论创新在沿着这一方向的探索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一个趋势与两个融合的原则”。“一个趋势”是指应紧紧扣住金融保险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站在大金融的角度转换我们的研究视野,既要审慎研究、大力借鉴吸收他国最新的市场融合发展经验,从而更好为我所用;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自身发展历史的阶段性、发展水平的现实性及发展瓶颈的突破可能性,这样自身就可以及时正确把握指导实践的重大理论发展方向与规律,不至于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毛病。“两个融合的原则”,一是指“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资源融合”,二是指“从保险监管、行业自律到微观经营主体之间的服务融合”。前者特别是从产业资源融合的角度出发,要求我们切实研究建立一种包括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资源互补的综合运营服务体系,比如在遭遇突发危机时,面临人类整体危险事故时,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等不同种社会化危险保障机制的共同运作原理与本质,在其融合过程中积极促成各自合理限度内的资源有效配置。后者则从产业经营管理融合的角度对我国保险业运营实际提出了新的整合要求,强调保险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服务层面主动式参与、互动式交流与协助式分工。

  三、保险理论创新应该关注微观经营层面的发展趋势,强化对市场经营主体可持续性发展行为研究。
  当前保险理论创新应该关注以下微观层面的若干新的变化趋势:其一是我国保险业开放过程中对微观经营主体的影响,这构成了微观市场的政策性应对策略研究。其二是微观经营主体之间竞争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外资公司之间可能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从中透视并把握微观经营主体可持续性发展行为特征;其三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模式,特别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与消费者生命预期与生活质量满足的不同需求趋势,这对人寿保险的微观运营策略、市场手段、经营行为都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要求,保险理论创新必须关注并积极研究其中的任何可能趋势并将之运用到实践指导工作中去。

  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对于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影响还存在于以下两大趋势中:其一是有关自然生态环境良性进化的利弊影响程度,相应地它会带来对巨灾事故的现实考虑,对这一危险的积极防范与损失转移手段渴求会导致大量微观金融创新的制度安排;其二是人类自身文明进步、法制环境的完善带来对各种责任险、信用保证保险的巨大需求,这在微观层面上会对责任险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引发相应的市场结构调整与财险经营主体竞争策略的转移。

  我国保险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习借鉴了一些国外的保险理论,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保险理论。中国的现代化的建设呼唤中国现代的保险事业,现代的保险实践呼唤现代的保险理论。通过不断地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逐步形成中国的现代保险理论,对促进保险业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金融时报   (2003年08月16日)
 
更新日期:2005/12/11
阅读次数:2856
 
上一条:张洪涛  把握保险业科学发展观内涵
下一条:  航意险需要专业化管理
 
 【我想发表评论】   【将文本推荐给好友】    【关闭窗口】
 
 
张洪涛  解读平安深发展的并购案
张洪涛  化解风险用责任保险为社会消灾避难
张洪涛  解读《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
张洪涛 张俊岩  加快保险业改革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
张洪涛  把握保险业科学发展观内涵
张洪涛  加快保险发展 注重理论创新
张洪涛  弘扬保险诚信构建和谐社会
>>> 更多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建议使用IE4.0以上800*600浏览器访问本站 
版权所有©2000: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国发中心金融保险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违者必究。
网站管理chinagfc@chinagfc.com
【Top】